近期國家發展委員會發布人口推估報告,顯示台灣人口提前兩年觸頂下滑。老齡化加少子化,對人力密集的傳統農業簡直是最大的噩夢。舉苗栗縣南庄鄉為例,去年有154人去世,卻只有45人出生。勞動力不足早已是農村偏鄉的常態,但即使年輕人想返回農村繼承祖業,也因農事經驗的斷層,經常得從頭摸索,一開始的入不敷出和挫敗感便成為難以跨越的障礙。
降低務農門檻 一條龍服務解決問題
成立新創公司農譯科技的陳文亮說:「我們所做的,是讓科技將老農夫的經驗傳承下來,降低他們兒子或孫子進入的門檻,並透過契作的方式,使其每個月能有一定收入,滿足生活基本開銷,也能解決農村的照護問題。」
出身農家的他,因為目睹父親一次因農藥中毒瀕臨死亡的經驗,從此立志研究生物科技,以最安全、自然的方法為台灣農業找解決方案。3年前,看到國外已有利用科技遠端監控農作物生長條件的技術,陳文亮與物聯網專家國立交通大學前副校長林一平合作,開啟了智慧農業的跨領域應用。
農譯科技提供兩種服務模式,一是為農家設計客製化系統,並派員輔導建置;或是採取契約耕作,由農譯科技收購所有作物,並負責通路、研發終端產品和行銷。為了能蒐集大量數據並建立模型,以作為日後複製的基礎,陳文亮團隊與契作的農夫都要簽5年的長約,除了導入團隊自行開發的無毒智慧科技農業系統,另一個條件就是要讓團隊跟著農夫種一期的作物,以記錄與蒐集大數據,並進行分析。

陳文亮示範將感測器平行插入土壤中,以測得影響植物生長的各種數據。
科技精準監控 複製成功模型化
一塊農地裡,共需要11種感測器,將大氣與土壤的溫度、濕度、光照感測、導電值、酸鹼度等分分秒秒的數據蒐集起來,整合在一個系統中,再由AI進行分析,建立成功模型,並精確控制水、肥料施放的時間與量,以及預測病蟲害,未來就能複製這些生長條件到其他農地裡,種出同樣豐碩的成果。
在交大位於新竹寶山的實驗農場上,農譯科技團隊用袋子裝土種植薑黃,運用魚菜共生的方式,將魚池的水拿來澆灌,還要精心調配有機堆肥,發酵培養好的菌相,讓害蟲不易生長。小小1分地,一年就能生產4噸的薑黃塊,並加工成400公斤的薑黃粉。
這是陳文亮與助手們這兩、三年來經歷無數次失敗,才修正出的結果。例如,一開始用太陽能,但薑黃長高了,葉子遮住太陽能板,使得系統停頓沒灑水,植物也就曬死了。「還有一次,前一天剛把造價不菲的感測器架起來,第二天下大雨,一個響雷正好就打在那上面!幾萬塊的系統就這樣燒掉了。」陳文亮承認,現在講起來很好笑,但當時簡直是欲哭無淚。

透過手中的App,就可監控管理全台甚至太平洋彼端加州農場裡的耕作環境。
串聯科技與農業 志當農地的翻譯者
從學術界跨入實務界,陳文亮幾乎投入所有研究與教學以外的時間,面對資金壓力,更是得放下身段、歸零學習,想盡辦法跑到訂單。還曾因為需在期限內將示範農場建立起來,才能拿到補助的條件下,焦慮的他和太太討論過後,硬著頭皮將自家房子拿去抵押貸款,十萬火急把農場蓋起來,才順利拿到第一筆經費。陳文亮坦言,過程中犧牲掉的是與家人的相處,「特別感謝家人的諒解與支持。」
農譯科技團隊目前有10個人,只有少數財務、行政是坐在辦公室裡,其他人有的是早上6點就到農場上班,監控植物生長和排除故障問題,有的則是全台趴趴走,開拓業務。合作的契農也像工作夥伴,必須經過許多溝通、獲取信任。曾遇過農民因為太在意作物的生長情況,每天打好幾次電話,後來更將薑黃挖出來,並質疑是否給了他不好的苗,所以才長不好。「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能不斷解釋,趕快開車去把薑黃再種回去。」
也有農民看到他去拜訪,用直接的口氣說:「老師,你是想來賣我什麼?」因為過去有太多人賣給農民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可是光有感測器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正是農譯科技存在的意義,必須要有人幫他們把所有的系統串聯整合,再將數據分析整合模組化,然後才能複製、擴大規模。」目前團隊在全台已有三十多個契作農場,更將技術輸出到菲律賓、美國、日本和亞美尼亞等國。
在初秋的陽光下,交大實驗農場上的薑黃植株葉面油亮,長長的莖昂然挺立,散發淡淡馨香,就算是枯葉,摘下揉碎,依然有著鎮靜心神的味道。陳文亮和助手們看著自己辛苦努力的成果,如數家珍地把薑黃成長的各種情況介紹給我們,眼中盡是父親看著成材孩子般的驕傲。

團隊曾於2019年參加美國CES消費電子展,將自行研發的自動化農業科技推廣到國外。© 農譯科技
陳文亮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副教授,2019年與學生正式成立「農譯科技」,開發無毒農業病蟲害監管系統,利用感測器在農地中蒐集環境數據,預測農作物病蟲害趨勢,也透過AI來進行自動管理,如灌溉、施肥、燈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