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偶,又稱布袋戲尪仔(pòo-tē-hì ang-á),一尊傳統的布袋戲偶看似小巧玲瓏,其實集各項藝術之大成。除了展演時細膩的操作技巧,戲偶的製作亦是繁複講究,偶頭、盔帽、服裝,皆有不同的專業師傅;尤其是偶頭雕刻師,在他們的巧手之下,一個個角色造型及性格逐漸成形,彷彿被注入了靈魂。
戲偶角色分類精細
傳統的偶頭多以木頭雕製而成,角色大致可分為生、旦、淨、末、丑、雜、獸7大類,其中又可依人物的年齡、性格不同再細分,從造型即能分辨角色的忠奸善惡。早年的偶頭幾乎都從泉州進口,以有「木偶雕刻之父」美譽的江加走師傅的作品最受歡迎,直到1949年兩岸斷絕來往,泉州貨源斷絕,台灣的戲偶雕刻師才漸漸出頭。
中生代偶藝師賴泳廷和布袋戲的相遇很偶然,6歲那年,他在社子的菜市場看到陳錫煌師傅表演布袋戲,生動的戲偶讓他印象深刻,恰好爺爺曾用舊娃娃頭和裁西裝剩下的邊角布料親手縫製了一只戲偶,從此他便以這只戲偶為樣本,開始自學戲偶頭雕。
若依照三十多年前的物價水準,一尊布袋戲偶得要價一、兩仟元,不是小孩子隨便碰得起的,於是賴泳廷先從保麗龍球試刻,後來撿拾廢木料,17歲時終於拜入掌中戲國寶大師李天祿、陳錫煌父子門下,習得刻、演全方位技藝。

爺爺用舊娃娃頭與西裝料做的戲偶,讓小賴泳廷愛不釋手;一位夏威夷部落客聽了這段故事後,不僅將其編成偶戲,還把照片翻拍成明信片寄給賴泳廷作紀念。
從木刻到泥塑事事講究
賴泳廷堅持手工製作偶頭,從基礎打底開始,先劈造型、雕粗坯、修細坯,再到裱紙、補土、打磨、上色、上漆,每個步驟都不能省略。在木料的選擇上,早年多以不易磨損變形的梧桐木或是防蛀的樟木為主,現在因為來源稀缺,也就不限定木料材質了。
「刻偶頭其實要具備木雕和泥塑兩種技法。」賴泳廷說,在雕刻階段,要懂得順應木頭紋路,且講究五形三骨,即是五官、眉骨、顴骨和下顎骨,有的偶頭還有機關,例如丑角中的「白闊」(指年事已高的男性長者,屬於丑角中的笑角,有調笑戲謔、幽默風趣的本事),面部就由三塊活動式木片拼成,又稱「三塊合」,其活靈活現的表情,又以黃俊雄布袋戲中的「怪老子」最為人熟知。在泥塑階段,則以古法裱上一層層楮紙,再打上薄薄的土底,接著用雕刻刀細刻五官,並以竹刀沾水推土修飾。
賴泳廷認為,裱紙可以讓偶頭表面有張力、容易上色,補土則是因為早年沒有砂紙打磨,所以用這個方式讓偶頭變得比較平滑、耐撞,也方便局部重新修整,例如眼睛再加大一點,鼻子再高一點等等。「現在很多人省去這兩個工序,但我認為用古法做出來的偶頭,還是比較漂亮。」補土完成後,才以天然顏料打底色,最後上漆彩繪。
「小生、小旦是最難的!」賴泳廷說,「雖然臉部線條簡單,但稍有閃失就失去韻味。」而他的創意也發揮在神佛、妖魔及動物等造型,開拓更多戲偶的想像空間,也讓傳統布袋戲多了一分新意,吸引更多人欣賞這門內涵豐富的表演藝術。

刻好的偶頭坯體,再經過裱紙、補土、上漆彩繪,就成了傳神的布袋戲偶。
偶頭坯體怎麼刻?
1. 劈出造型
決定角色類別後,挑選適合的木材,用柴刀劈出大致的頭頸雛型。
2. 雕粗坯
將略有雛型的木塊固定在夾具上,再以平口鑿刀進一步修整輪廓。
3. 修細坯
先以簽字筆抓出五官位置,再以斜口刀細刻出五官線條。雕刻時,要隨時注意左右對稱與表情拿捏。
4. 耳朵收尾
賴泳廷習慣將耳朵作為雕五官的最後一個步驟,刻好後,坯體就算完成了。
百工技藝 木刻戲偶
職人工具
從小就喜歡雕刻的賴泳廷,當年是從一組20元的雕刻刀開始練習,如今,工作檯與抽屜裡的柴刀、櫸木槌、鑿刀、竹刀,以及各式雕刻刀,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有的甚至已有幾十年歷史,現在已經買不到了。
刻偶職人
賴泳廷 17歲拜師學藝,師承國寶級大師李天祿及其子陳錫煌、李傳燦,是台灣當代少數兼具布袋戲前後場素養的中生代偶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