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
Jiji
發掘歷史趣!集集人文小旅行必訪景點

集集不只有車站和小火車,還有許多獨特亮點,像是昔日日本天皇鍾愛的山蕉、興盛的樟腦出口史、全台少數仍在運作的蛇窯等。來到集集,除了追火車、漫遊綠色隧道,也能一起回味小鎮豐富的人文歷史。
文|陳怡如・ 攝影|黃基峰
認識集集
集集四周環山,依傍濁水溪,開發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時期,當時開山撫番,開闢八通關古道連接花蓮。清末集集產製樟腦外銷,小鎮商賈雲集,又因位處物資集散的中間位置,故得名「集集」。日治時期為了興建日月潭發電所,修築集集鐵路支線運材,讓集集迎來另一波發展高峰,也大幅改善集集的對外交通,小鎮盛極一時。
超級導遊 Profile

胡堯儲
集集鎮文化交流及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自921地震後移居集集,人稱「胡老爹」,積極推動集集的社區營造、地方觀光和文史傳承,也開辦社區刊物《集集薪傳》。
「集集的中介位置,在集集的近代史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集集鎮文化交流及發展協會常務理事胡堯儲說。清領時期,因開闢八通關古道,讓集集成為進入內山的要道,至今鎮上還留有兩個被列為國定古蹟的重要碑石「開闢鴻荒」和「化及蠻貊」。其後小鎮又成為運送樟腦和山蕉的交通樞紐,造就集集的輝煌歲月。
集集山蕉 日本天皇御用貢品
集集山蕉享有盛名已久,日治時期曾是呈給日本天皇的貢品之一。集集山蕉生長於海拔250公尺以上的丘陵山坡地,因排水良好,加上靠近山區日夜溫差大,使香蕉的熟成期得以拉長。一般香蕉的生長期約為8至10個月,集集山蕉則需13至16個月,因而有更多時間吸收養分,造就集集山蕉Q彈的口感和香濃甜味。
集集鎮蔬果運銷合作社理事長、也是第4代蕉農的黃榮炫說,在集集出產山蕉的黃金時期,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是蕉農,當時男性平均一日薪資23元,女性18元,但集集山蕉100公斤就可賣600至1,000元,十分可觀。
極盛的山蕉產業,也帶動集集發展,當時小鎮上就有8間酒家,還曾流行一句台語俗諺:「西米羅,鹿角仙;褪赤跤,錢較現。」意指打赤腳的蕉農口袋裝滿剛賣完山蕉的現金,酒家小姐見到衣服沾滿蕉乳的農民,比看到穿西裝的客人還要殷勤。4年前,黃榮炫設立「集集山蕉歷史文化館」,收藏一系列跟山蕉相關的文物和歷史照片,讓人重溫集集山蕉的光輝時期。

要分辨山蕉與平地蕉,從蒂頭就能看出端倪,蒂頭越短代表生長海拔越高。山蕉蕉身略有稜線,也是個簡單的判別標準。
台灣僅存的樟腦出張所
台灣在清末日治曾是全球最大的樟腦產地,享有「樟腦王國」美譽,集集街市最初的繁榮也與樟腦開採有關。「因為樟腦要外銷,集集當時就有十幾家洋行,在一百多年前,這麼偏遠的山區有外國人是很罕見的,可見集集繁榮得很早。從更廣的角度來說,當時集集就開始從事國際貿易了。」胡堯儲說。
日治時期施行樟腦專賣制度,南投山區樟樹繁盛,當時集集和周邊地區的樟腦產量占全台八成以上,日本政府便於1898年在集集設置「集集樟腦出張所」,專司樟腦採製,再經集集支線運送至台北的總工場。
集集鎮鎮長陳紀衡表示,超過百年歷史的集集樟腦出張所,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樟腦出張所,整個日式木造建築群分為辦公廳舍、洽公服務區和員工宿舍3大區塊,除了辦公廳舍,其他區域雖待修繕整理,但仍是見證集集樟腦史的珍貴資產。

栽種於日治時期的老樟樹,如今已成為聞名全台的集集綠色隧道,路旁最老的樟樹樹齡已近八十年。
台灣最老活蛇窯 見證南投燒歷史
除了開採樟腦,集集還有兩個以樟樹聞名的景觀。一是樹齡七百多年的大樟樹,樹下是集集人生活和信仰中心;二是從集集延伸到名間,長達4.5公里的「綠色隧道」,兩側樟樹綠蔭蔽天,也是目前碩果僅存的全樟樹綠色隧道。

集集有株樹齡七百多年的老樟樹,當地人尊稱為「大樟公」,一年一度的「大樟腳」是鎮上的重要祭典之一。
就在這綠色隧道上,有座創立於1955年的「添興窯」,窯場有座自成立便運作至今的老蛇窯,並於2009年被登錄為南投縣文化資產歷史建築。「蛇窯」因窯身瘦長而得名,適合大量生產陶器,添興窯第4代負責人林欣頡說,全盛時期,長達28公尺的老蛇窯一次可燒製六十多個大水缸,外加七、八千塊瓦片,產量驚人,此外,每次燒製需投入18至24噸的木柴,在人力、物力上都是個大工程。

添興窯有座被列為歷史建築的老蛇窯,在不燒窯時,窯場開放讓遊客走入窯中,感受燒陶痕跡。
添興窯的盛況,正是早年南投繁榮陶業的縮影。南投土質黏性高、深紅結實,初期自南投牛運堀地區開始興起陶業,日治時期曾博得「南投燒」的美名,與鶯歌陶南北輝映,也是當時臺中州名產,與大甲蓆帽齊名。後因木材取得容易,加上土質亦佳,集集、水里、魚池也開始發展陶業,成為繼牛運堀之後南投的陶業重心。
如今,老蛇窯極力保存南投陶業的風采,雖然燒製費時費力,但窯爐長久不用反而容易風化塌陷,因此添興窯每年固定在10月底燒陶,其餘時間則開放民眾走入窯內參觀,親身感受超過一甲子的燒陶痕跡。

添興窯將老樟樹化為創作靈感,透過技法在陶器表面再現樟樹樹皮的龜裂紋路。
一探台灣生態寶庫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位於集集鎮,專責台灣地區的生物資源調查和珍稀物種復育工作。
來到特生中心,可以參觀保育教育館,以及戶外廣達3.5公頃的生態教育園區。保育教育館館長楊燿隆表示,館內除了詳細介紹台灣生態系、特有動植物及台灣環境保育問題之外,還規畫了生態場景展示台灣森林景觀、再現稀有物種棲地等,栩栩如生。而生態教育園區則以人工模擬方式,創造出森林、草原、水塘等3大生態環境,其中不乏台灣國寶級稀有植物,如台灣萍蓬草、蘭嶼羅漢松、烏來杜鵑等,是一個能近距離親近自然的遼闊空間。

特生中心內的保育教育館重現許多台灣動植物景觀,場景栩栩如生。

生態教育園區以人工模擬方式重建3大生態環境,廣闊湖泊展現的是草澤及水塘生態。

園區內物種豐富,其中不乏珍稀植物,像是台灣特有植物「台灣萍蓬草」。
順遊景點
探訪車埕小鎮
車埕車站始建於日治時期,全盛時期有數百台人力輕便車停放在此,宛如大型停車場,因而得名「車埕」(tshia-tiânn)。1960年前後,由林業大亨孫海創辦的振昌興業,開築了台灣著名的丹大林道,將山上的木材運到車埕加工,數千名員工聚集在車埕,小鎮因伐木產業盛極一時。
車埕車站 點圖看介紹...
集集2天1夜行程建議
第1日
◆ 搭乘高鐵至彰化站,租車或接駁至臺鐵田中站轉乘臺鐵,前往集集
↓ 集集老街享用午餐
↓ 走逛小鎮風光,感受集集山蕉、樟腦的輝煌史
↓ 參觀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傍晚入住當地旅店或民宿
第2日
◆ 早餐時間
↓ 單車漫遊集集綠色隧道,拜訪添興窯
↓ 前往車埕,於老街享用午餐
↓ 參觀車埕車站、木業展示館
● 驅車前往高鐵彰化站還車或搭乘臺鐵至田中站,賦歸
伴手禮
集集獨有的小鎮風物,再加上周邊地區負有盛名的梅子製品、古早冰棒和木桶便當,匯集成別具特色的集集鐵路支線風情。
(請點圖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