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夫,《北投溫泉博物館》,手繪、電繪,42×33cm,2020
眼前的風景,帶著微妙混合:前景有著垂柳和石燈籠的水池,中景身著浴衣、木屐的男女,甚至點景的松樹、綠竹和楓樹,散發出日本氛圍,然而,畫面中顯眼的主體,位於後方的建築,有著明顯的西洋樣式,前方的燈柱也是如此,這樣交織著不同文化的畫面,其實不在他方,就在台北北投。
這是魚夫筆下的《北投溫泉博物館》,完工於1913年,最初是作為「北投公共浴場」而建成,屬於和洋折衷風格,外型以維多利亞式鄉村建築為本,卻有日式建築常見的屋瓦等細節;內部一樓為羅馬式浴場,二樓則為入口處兼休憩區,大廳鋪有榻榻米。透過這樣的紀錄,即使未能重返歷史現場,我們已能約略想見,當時這座公共浴場文化混融的有趣空間。戰後,此處歷經更迭,以至於荒廢,及至1994年,這座建築的命運迎來轉折點。經熱心地方人士發起請願,至1998年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立,我們於是有機會造訪這座往日浴場。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搶救活動,魚夫也曾參與其中,對此地自有一番了解。他特別提到「北投納涼會」這個活動。北投納涼會進行期間,民眾可搭納涼列車,從台北車站到北投車站,隨著沿路架起的燈籠一路遊逛,完全是今日「套裝行程」的概念,在北投納涼會中,北投公共浴場正是重要場地。
在《北投溫泉博物館》這幅畫作中,似乎也透露著瀰漫此處優雅而又閒適的氣息。在創作方式上,魚夫兼用紙本和數位,先以手繪,再用電腦增補細節,因而能結合兩者之長:既帶有手感,又能準確再現建築。對於北投納涼會的風華,以及一個多世紀的變遷有所好奇,一遊北投溫泉博物館,正是解謎好方法。
魚夫 曾經擔任報社主筆,畫漫畫,電台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等。半百之後,從台北移居台南享受慢活人生,探尋各地的飲食和文化,藉著畫筆與鍵盤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