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好適合來碗騰著煙的熱湯,再灑點胡椒粉,胡椒的辛味暖胃又暖身,有點餓又不太餓時,我就用一碗湯作為一餐。說到廣東人就想到煲湯、說到日本人就想到味噌湯,那什麼是台灣人記憶中的湯呢?
記得念大學時,一大票人去平價牛排館聯誼,那時服務人員端上了酥皮濃湯,一個白瓷高腳碗,碗面上鼓著油亮黃橙橙的酥皮,對座的男生很鎮定地把頂層酥皮吃完,然後喜出望外地說:「底下還有熱湯耶。」當時嫌這男生太土氣,其實自己也半斤八兩。
這款源自法菜教皇保羅.包庫斯(Paul Bocuse)之手的「黑松露清湯(Soupe aux truffes noires VGE)」,奢華的黑松露清湯,到了台灣改成玉米濃湯,一下就大眾化了,如今這款湯台味十足、夜市的酥皮濃湯還能提供外帶,酥皮像個安全帽,回家可以跟湯自行組裝,非常神奇。現在多數人也知道吃法順序,把酥皮敲出個洞,嗅聞洞口竄升出來被密封底下的湯香,再把酥皮搗入湯裡,一同拌著吃。
一只碗裡可能連料都沒有,光靠湯水就要贏得人心,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湯自有它的力量,台北萬華有原汁排骨湯、雲林有酸菜鴨湯、花蓮有巴吉魯小魚乾湯、台南有鮮魚湯等,從南到北都有自己的湯,講自己的故事。

© 王士豪
作者Profile
陳靜宜
熱愛飲食文化,從事美食報導十多年,相信食物離不開人、人也離不開食物,以溫暖的文字,描述食物背後人的味道以及對一個時代的紀錄,著有《臺味》、《啊,這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