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躍上國宴餐桌的蚵嗲,各地不僅名稱有異,材料也不同。以屏東客庄的蝦公粄、澎湖的炸粿為例,便以蝦子取代蚵仔,而各地也有將主角換成小魚、肉豉仔(bah-sīnn-á,豆鼓肉)或豬肉,是具有強烈「就地取材」性格的街頭點心。
蚵嗲的讀音來自閩南語的「ô-te」,也有寫做「蚵炱」,它們都是「蚵䭔」,取相似音的俗寫。䭔,指「以澱粉或麵粉和物於油內煎炸而成的餅」。由於製作過程使用稱為「觳仔」(khok-á)的長柄半圓形鐵杓,因此,材料雖不同,但都可稱作觳仔䭔(khok-á-te)。
早年,「煎䭔補天」的傳說曾流傳於安平等地,乃因前人相信端午節前後的梅雨季節,是因天空破了洞而降雨,䭔的形狀可補天而迎來晴日,豐富的想像力為蚵嗲更添美味。
《灶邊煮語: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陳淑華著,遠流出版